close



2010.5.8


http://happyclass.50megs.com/93.6.23/shop.htm


有購物癖,小心內在小孩在搗蛋

 

  一位患了「購物癖」的少婦,半年內花了四千萬新台幣購買各種名牌商品。

這個新聞多少觸動了你我,大多數人沒有四千萬的財力,

但多少做過類似的「傻事」,試圖以「血拚」撫平躁動的情緒,卻越買越心慌。

 對大部分人而言,想靠花錢紓解的衝動,

多半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關係不佳,造成心靈失衡。

 人類的心靈機制很奇妙,嬰兒時期會將照顧者的形象內化存檔,成為內在父母。

細心盡責的照顧者形塑出陪伴、安慰的內在父母;

反之,內在父母往往是指責、不愛自己的;

那些容易自責的人,通常就是內在父母過於嚴苛。

 內在父母照顧內在小孩時,提供的是心靈關懷。

人在嬰兒時期需要的不僅僅是餵飽而已,還要能感受到真心關愛,

才會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被接納,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正如小時候父母悉心呵護,小孩長大後為自己買件漂亮衣服時,

內在父母會告訴內在小孩:

「漂亮的衣服是因為穿在我身上而顯出價值,

並非因為花了十萬元而有價值。」

這就是心靈轉化的儀式,肯定的對象是自我不是物質。

 內在小孩純真、有創造力、任性、哭鬧、撒嬌與好奇,

人們可以因內在小孩而心靈自由飛翔,

但同時也需要內在父母以愛為出發的管教。

內在小孩美好特質能否完美展現,

和內在父母的管教以及與內在小孩的相處方式有關,需要平衡省視。

 內在父母過分放縱內在小孩,可能造成桀驁不馴、為所欲為的人格;

但過度嚴苛會壓迫內在小孩,外顯的個性則是害怕退縮、缺乏創意;

適度與溫暖的內在父母知道如何鼓勵、

安慰內在小孩,協助探索世界,

呈現出自信的性格,不輕易被物質控制。

 對成人而言,就算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形成的過程經驗不好,

但經過學習與省視,可以提升內在父母的形象、能力,

與內在小孩的關係還是可以重新塑造。

 

⊙洪素珍   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BackHome

Last updated 93.6.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anks777lo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