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早五年事半功倍
每月負擔金額少一半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受到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因素影響,未來年輕族群的負擔將愈來愈重,銀行業者提醒,民眾不但要及早籌措退休基金,子女的教育經費也得儘早。
根據統計,利用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早五年進行投資,每月負擔金額將少一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信託舉例,假設預計20年後退休,屆時希望能有1,000萬元安享退休生活,依據年平均報酬率11%的水準計算,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下,每月必須投資11,553元,20年後才可達成目標;但是當投資計畫晚個五年才開始,就必須在15年內達到預期目標,這時每月投資金額就得提高至21,993元,如果報酬率降低,負擔還會更高。
這是因為採用定期定額投資,在複利與時間作用下,可使理財目標更容易達成。不過,銀行業者建議,在使用定期定額投資工具之前,務必得先「設立理財目標」、「擬定理財方案」,然後就立即著手行動。
小孩教育金 及早籌措
例如在小孩剛出生時,希望能在七年後為他籌措30萬元教育基金,因為籌措資金的時間長達七年,以年報酬率10%估算,每月只需投資2,480元;換言之,使用定時定額的最低月投資門檻3,000元,就可達成目標。
強迫存錢 不當月光族
兆豐商銀財富管理部指出,許多民眾都以「月收入低」、「所得有限」等理由,認為自己無法理財,其實,只要避免不必要的花費,每月節省三、五千元,選擇波動風險較小的基金投資,就可累積一筆資產。
銀行理專也舉例,有兩位同時出社會的新鮮人,月薪都僅有2萬5,000元,其中一人每月省下5,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以年報酬率10%計算,連續投資五年,可累積近40萬元資產。
另一個是每月把錢花光的「月光族」,等到五年過後,仍然還是「一無所有」。
董啟章 作家 |
青春的能量不能用一輩子 |
Q:您今年正好40歲,很多人都覺得到了40歲,人的可能性開始變少,對人生感到焦慮。尤其是藝術家跟作家,很多人在創作上的顛峰跟結束都發生在40歲。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A:的確,
等到這個年紀,
自己會發現無論工作也好、生活方式也好,都已固定成形,
很難轉變成另一個樣子。
如果不能確定自己走的方向是對的,自己的路可以繼續堅持。
就算確定自己想走的路,也不能確定自己的事業能到達什麼樣的高度;
人在這個時期的確會產生很大的惶恐。
年輕的時候,對於賺錢討生活可以覺得無所謂。
但中年之後,
就會發現維持生活很不容易,
你必須要考量家庭跟小孩。
如果人生要選擇在這個時候轉變,
背負的代價會比年輕的時候高出很多,
很難放棄自己的身分跟位置。
活在當下投入每一刻
很多人在40歲遇到瓶頸,是因為很多人光憑著才華就少年有成,但年紀一大,青春的能量愈來愈少,無法光用才華支撐自己的成就。這時候必須接受轉變,用經驗來墊高自己在事業上的高度。
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工作跟生活是可以切割,
有人寧願拼工作不顧家庭;
但到了中年,
如果沒有將工作跟生活融合,
人生會有一部分變成空缺。
年輕的時候看世界都很新鮮,但等新鮮感一過,活力就消失了,
這是人一定要面對也要接受的事情。
Q:40歲的人要如何創造自己新的可能性?
A:在擔憂可能性消失之前,必須要了解到一件事:
人生或許看起來有很多選擇,
但不少選擇根本就是假的,
從某種角度來看,有時候無論做什麼選擇其實都差不多。
人會覺得沒有可能性是因為認為錯失過去,又無法改變未來。
這樣的想法只注意過去跟未來,卻迷失了現在這一刻。
佛教裡有「正念」的概念,意思就是「活在當下」。
如果不能改變過去跟未來,至少可以投入現在的每一刻。
多看小說或電影,生活節奏放慢,
就可提高一個人對於當下的感受力。
如坐公車,我們平常覺得沒什麼;但一個好導演,可以讓你感受到在公車裡的光影跟氣氛。
多看這樣的故事,就可以改變體驗時間的方式。
專注於當下,就不會那麼擔心可能性消失的問題。
我覺得40歲的人要多看小說跟電影,
不是為逃避,而是因故事可擴大我們的可能性。
可能因為我以寫小說為業,
我常會假設自己如處在某種情境、某種職業、某種性別,會有怎樣想法?
會講出什麼樣的話?
從中得到啟發時,真的可以感覺自己是「活著」的。
40歲的可能性不見得要從外在發掘,
而是培養另一個心態看自己。
如果有能力從另外一種角度觀看,
一個人跟工作、家庭的關係就能夠重生。
人活著,其實不需要那麼用力。
記者史倩玲採訪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