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作的媳婦比較理直氣壯 |
30歲的愛文有陣子很後悔,生了孩子後她就辭掉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原來她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很愉快,只是每逢作帳高峰,都必須要加班。
變成這樣小孩害的
她一加班,婆婆就必須回到家裡幫她帶小孩,不能出去打麻將,因而常嘀咕著:「妳老公又不是養不起妳,幹嘛常把小孩放在家裡?」她因此離職,心想有一技之長,不如在家裡承接私人作帳業務吧。「現在的狀況變成,我每天蓬頭垢面的在家裡一邊帶小孩一邊作帳,而我婆婆天天出去逛街打麻將,回來還會挑剔我家事做不乾淨……」
漸漸的,她發現,一股「不平之氣」使她本來溫文的個性不知不覺的轉移了。婆婆一出門,她會不自覺的在做家事時摔碗摔筷甚至拿拳打牆壁。她成為一個一生起氣來會動手打小孩的媽媽,這是她自己從沒想到的。「有一次,他哭鬧不休,我竟然一邊打他屁股一邊大喊,都是你都是你,害我變成這樣……我自己嘴裡吐出來的話讓我覺醒─我對生活並不滿意,竟然怪起小孩拖累我一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後來,她還是說服了自己,也和先生溝通,她想再一次進入職場當上班族。先生這才告訴她:「我也覺得妳這一年來動不動就發脾氣,如果妳真覺得每天待在家裡很不適合妳,我會尊重妳的選擇。」
最好不要太常相處
幸好她是個學有專長的專業人士,薪水比白天的保母費多得多,
雖然有時非常忙碌,但她比從前在家裡和婆婆計較快樂得多。
「至少,每天必須衣著光鮮,活得比較有精神,
不像在家裡,一套睡衣穿一整天。
以前曾經羨慕那些結婚後就不必工作的女人,現在我知道,在家也有在家的難處。」
最近我認識好些女子,都像愛文一樣,
婚後復出職場得到新的力量,也比以前上班時心情更舒暢,
她們大多是與上一代同住,
不要太常相處,是保持感情、減少代溝的最好方法」,
母親女兒都常會有爭執,何況婆媳?
「比較起來,現代的婆婆,對有職業的媳婦比較能體諒。」
這是愛文的經驗,
在一般家庭,
有工作的媳婦,比較理直氣壯。
年輕已婚女 越來越辛苦 |
有不少女性在婚後對於自己到底該當家庭主婦,還是回到職場越來越徬徨。
23歲的小苑在大學畢業後發現懷孕了,走入了家庭,才發現婚後生活沒有她原來想像中容易過。老公每天常加班不在家,她除了照顧小孩之外,整天與公婆相對,所有的閨中密友都忙於工作和談戀愛,沒空聽她聊太多媽媽經,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了朋友。
對求職心生畏懼
她很想找一份工作,可是在家休息已經兩年了,之前只有零星的打工經驗,對於求職,心生畏懼,公婆也常一邊看著新聞,一邊暗示她:「小孩還是要自己帶得好,妳看,保母會虐嬰耶。」
很多朋友羨慕她已經找到長期飯票。
但小苑心裡實在害怕:
在十年、二十年之後,
是不是得同樣關在小房子裡,
每天跟公婆大眼瞪小眼,每天拖地、洗碗、看電視,
從帶小孩變成帶孫子,
人生就這樣過完了。
後來,她找到一份跟業務有關的工作,顧忌自己「已婚,無工作經驗」的身份,也不敢多要薪水;
開始工作之後,發現自己一邊工作,一邊會掛念小孩和家中責任,實在沒辦法跟同齡的未婚女子比衝勁。
未婚女子常心慌,已婚女子更徬徨。最近有個數據:台灣女人在婚後再度進入職場的比率,高達41%。這對台灣經濟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但對於女人而言,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喜的是,經過了幾年家庭主婦的生涯,女人還能回到職場,表示她還有「利用價值」,對家中經濟不無幫助。
憂的是她可能會變成蠟燭兩頭燒,工作家事兩頭忙,
更悲哀的是,其中也有人因為離婚後頓失經濟支柱,又回到了職場,為生活拚命,對於那個工作是不是她喜歡的,她一點選擇也無。
台灣女人從離開職場到重回職場,平均期間超過七年,大概就是小孩出生到念完幼稚園的時間。
台灣女人很賢慧,婚後以小孩為中心,把孩子照顧大了,才敢出來工作。
這些能夠重新回到職場,
又能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的女人,
婚前多半已是「專業人士」。
高學歷的畢業者年年增多,如果沒有特殊專長,又離開職場很久,連找工作都困難。
現在的年輕已婚女性多半了解這個道理,
咬牙在家庭和工作中撐著的人比比都是,
越活越辛苦,唯一能給她安慰的,
大概只有身邊男人的憐惜與支持了。
追求夢想 永不嫌晚 |
有則與求學相關的新聞,讓人感動。
那就是,一位95歲的老太太創下了世界上最高齡的大學畢業紀錄,從堪薩斯州立大學畢業了,與她21歲的孫女一起領了畢業證書。老太太的丈夫在她60多歲時去世了,當時她就開始在社區大學修課,修了30多年,終於到堪薩斯大學修足了最後一堂課,拿到了歷史學位。
圓夢何必靠別人
自從這個「世界紀錄」傳出來之後,有記者跑到校園裡去「堵」她。看見白髮皤皤的老太太拎著一只裝著書的布袋,緩緩走下走廊,校園裡每個學生都認識她,跟她打招呼。記者問她感想如何?她說:「我跟別的學生沒兩樣呀,只要你別管我幾歲。我心智清楚,身體也沒問題的。」
90多歲才從大學畢業,學位證書對她的功能性意義不大。但是,看來精神抖擻、享受求學生活的她,帶給人們最好的啟示是:一個人不管多老,只要有夢想,還是可以活得很好。
華人世界向來不重視老人的夢想。只覺得老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存夠退休金、回家閒閒、含飴弄孫。老人如有夢想的話,也只剩下了出國走走(通常也無法一個人說走就走)、等待孫子出生後,再等待孫子上大學,然後,再等待曾孫出生……。
在我看來,人老之後,多數的夢想都寄託在別人身上,很少要靠自己的努力達成。夢想一放在別人身上,與自己的實踐力無關,常變成無法掌控的奢求,或是別人的困擾。自己也沒有辦法活得興致盎然。
台灣目前最著名的一位仍然追求夢想的老人家,首推王永慶了。他老人家那麼努力,絕對不是因為他的錢還賺不夠。意志力與行動力,讓他的心和腦一直保持在應戰狀況,他應該也沒有辦法去想像,如果自己失去了「下一個目標」或挑戰,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人受了理財雜誌的影響,
一到30歲,只想要存夠錢退休,
並沒有想到,是否有一個夢想,值得終身追求,
或是,是否有一些小小夢想,在年老的時候,他真的能貫徹意志的做,讓他在渾然忘我時,仍然像一個熱血青年呢。
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說:
「我們可以非常清貧、困頓、卑微,
但是不可以沒有夢想。」
只要人生還有一點時間在,夢想讓人活得久又活得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