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棒的一句話啊






穩定的家庭與人際關係,


會讓人快樂指數高。


覺得有人關心,


有被需要的感覺,


自然覺得快樂。 





「家人都在身邊,


我又能做想做的事,


已經很值得珍惜了。」









連續假期過節氣氛濃 單身憂鬱陷高峰

從耶誕節、元旦假期、春節、甚至情人節一直到元宵節,

長達兩個月的過節氣氛,

讓不少有伴有家者為規劃度假忙得不亦樂乎。



不過,新竹市SIP科學園區單身俱樂部表示,

此時,

沒家沒伴的單身族卻正陷入另一種負面情緒高峰,

就是「單身憂鬱(Single Blue)」。 

SIP科學園區單身俱樂部於十二月一日至二十日針對一千一百位單身男女會員市調,

發現近九成每逢佳節情緒易受波動,

從精神、生理、行為三大範圍評選出「單身抓狂現象」,

包括容易跟別人起衝突、愛找碴、沮喪或情緒起伏焦躁不安、容易發脾氣、

覺得沒人愛沒人要、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容易疲勞、頭痛、胸悶、感覺變老等。 

SIP總監盧瑞琪說,

一般單身族在大約三十至四十五歲最容易發生「單身抓狂現象」。

抓狂期的單身族因為孤單,

會導致心理及生理上的許多不適,


例如容易情緒不穩定、焦慮、情緒沮喪多疑、失眠亂發脾氣、借酒澆愁、暴飲暴食、刷卡血拼、

找不到人生目標等精神方面的症狀。也有頭痛、無精打采、外型更蒼老等生理反應。

 

她說,這些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

又因個別情緒智商(EQ)修養及社交圈的差異,而有程度上的不同,

抓狂期的單身族對人際的互動應更加注意。

在這個高峰期,週邊親朋好友最好不要「哪壺不開提那壺」,

不要聊「什麼時候吃你喜酒?」、「怎麼會還沒有對象?」等話題。 

一名任職外商三十四歲單身的女性祕書說,

假期最怕待在家裡聽父母碎碎念,

她會找幾個單身姐妹淘到最頂級飯店吃大餐,

或去逛街血拼,一天下來常常就數萬元;

另一名任職竹科光電大廠的三十六歲單身主任工程師則說,

部門單身漢只剩他一個,耶誕節時親朋好友熱心要幫他相親,

結果他因為太急火氣太大,得罪親朋好友,一點都不像平日溫文儒雅的自己。 

盧瑞琪建議,


單身族與其躲在家裡感到委屈,


出去逛逛又覺得生氣,


還不如及早安排
交友規劃,


擴大交友圈,尋找好伴侶。 





自覺不快樂老人 死亡風險高2倍




越快樂、越健康。喜歡喊這痛那病的,家人可要多開解,

根據研究,自覺不健康的人,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長期追蹤發現,即使年齡、身體狀況雷同,

若自覺身體不好,則4年內,死亡風險遠遠高於自覺健康者。



所以希望身體健康,


可能要先學會心理快樂。
 

聯合報最新的民調顯示,




每三個台灣人,


就有一個人不快樂。



國衛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副研究員許志成今天也發表一份「老年人自覺健康與死亡率的關係及其性別差異」,

發現自覺不快樂、不健康的人,死亡風險明顯偏高。 

這份研究從2001年開始,追蹤1850個老人家,老先生和老太太各佔一半,

分別有959個老先生,891個老太太,

追蹤四年,其中253個老人家在調查期間死亡。 

問卷調查「你認為自己的健康好不好?」「是否有活力?」「會不會經常覺得沮喪?」等36個問題。

發現自覺身體很好、很快樂的老人家,

真的活得比較久;

自覺身體很差的老人家,死亡風險明顯高出1.5倍到2倍。 

許志成說,雖然這份研究是針對老人而進行,

但是他相信,不論老人、年輕人,

只要自覺健康、快樂,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而國內外也越來越多相關研究,得到相似的結論。 

自評健康的準確度,在男性身上又特別明顯。

當老先生強烈憂心自己的身體健康,

四年內死亡的風險是快樂老先生的2.5倍。

而老太太則較不明顯,可能與女人本來就愛抱怨有關。 

許志成說,分析時,已經經過風險校正,

也就是說,相比較的人是身體狀況雷同、年齡雷同。

不會拿已經罹患慢性病、經常住院、跑急診的老人家,與健康老人家相比。 

所以研究人員建議,

平素就愛抱怨這裡不舒服、那裡不痛快的人,

最好尋求讓自己快樂、讓自己感覺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要一味的沉浸病痛的自憐自艾中。

才能讓身體慢慢健康起來。 

此外,規律運動的老人家,死亡風險低於不運動的老人家。

許志成說,只要身體功能沒有太大問題,



應該盡量勸老人運動




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者的死亡風險可降低一半。

推測應是運動不僅能增加身體功能,

還能和其他老人聊天、說話,也可心情舒暢,有助身體健康。

【2006/12/30 聯合晚報】@





多項科學證據顯示:快樂才會健康

祝人「健康快樂」時,可曾想過,健康才快樂,還是快樂所以健康?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人是因為快樂所以才會健康。人們應該多做令自己快樂的事情,看場笑鬧電影、種蒔草、度假、聽音樂會、按摩,盡量讓自己維持頻繁的快樂感覺。

腦科學教育專家、陽明大學教授洪蘭近來翻譯了一本「越快樂、越健康」書籍,力倡快樂的心情會帶來身體良性的健康回饋。希望糾正「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的過時健康口號!因為做自己喜歡而且對我們有益的事,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健康的快樂。

快樂才能健康的論點,已經獲得愈來愈多科學證實。人類天生喜歡快樂,腦部會直接對快樂起反應。很多調查發現,單身、離婚或鰥寡者,比結婚者早逝的機率高2到3倍,他們住進精神病院的比率也比結婚者高5到10倍。

知名的大腦研究者及預防醫學專家,根據醫學、生物學及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提出了以最少的努力,與最多的快樂來維持健康的方法。

洪蘭說,美好的風景、芬芳的氣味、溫柔的觸摸,欣賞球賽中的精采表現,觀看滑稽的影片而開懷大笑,這些愉悅不但能幫助我們對抗病菌、增強免疫力、止痛、舒緩憂鬱情緒,而且完全不會有副作用。

偶爾吃一頓豐盛的牛排、薯條大餐,並不如想像中那般致命;對自己及對世界的正向看法,比任何健身俱樂部、減肥食譜對健康帶來更大的效益。

因此她建議,隨時隨地利用機會把握快樂時光,去看場笑鬧片,養盆植物,出外度假,聽場音樂會,享受按摩,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且會讓生命充滿活力。甚至認真工作、學習新事務,都能帶來快樂的效果。雖然日常生活多挫折,但藉著快樂小兵立大功,可幫忙度過難關。

書中建議,只要小小的改變,就能啟動增進健康的良性循環,重新尋回單純的感動,包括所有感官帶給我們的快樂。稍微調整飲食習慣、工作態度和休閒方式就能讓你感覺良好,並製造更多生活的樂趣。喜歡快樂、製造快樂、擁抱快樂,才能真正享受健康。

【2006/12/30 聯合晚報】@



快樂比一比 運動樂、愛愛更樂
醫學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會讓人產生快樂感。
資料照片/記者陳立凱攝影

心情不好嗎?醫師表示,中等運動對刺激腦內啡生成最好,最能讓人覺得快樂。國外調查說,性愛比運動效果還要好,快樂指數更高。

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中等運動最能幫助人快樂,激烈的運動雖然也可以刺激腦內啡生成,但也會產生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抵銷腦內啡讓人快樂的效果。何一成建議,中等運動如慢跑維持在每小時八公里、快走每小時五公里、騎單車每小時十二公里,以這些速度來做運動,最能讓人快樂。輕鬆的舞蹈、游泳等,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何一成表示,民族舞、打籃球、游泳等運動,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刺激腦內啡生成讓人快樂,這些運動無法用速度測定,可用心跳來計算如何保持在中等運動的範圍。

以卅歲的人來說,可用兩百廿減卅,得出最大心跳每分鐘一百九十次,一百九十分別乘以百分之六十與七十,得出每分鐘心跳一百一十四次與一百卅三次,做舞蹈、球類運動時,可讓心跳維持在這個範圍內,就屬於中等運動。

其實,性愛也可視為一種運動。美國針對德州約九百名職業婦女的研究顯示,性愛的平均快樂指數四點七,高於一般運動的三點八。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江漢光說,性愛是人之所欲,只要對象、情境、場合都能配合,性愛確實是讓人非常快樂。

江漢光表示,部分研究顯示,性愛跟運動一樣,可以刺激人類腦部的海馬迴、邊緣系統等組織,促進腦內啡的生成。

除了性愛,他建議,中老年人可以做慢跑、瑜伽、外丹功、毛巾操、元極舞、太極拳等運動。年輕人喜愛的球類運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同樣也可增加腦內啡的生成,讓人更快樂。

江漢光指出,腦內啡等物質與人的腦內情緒有關,這些物質被刺激生成,也可能帶動體內其他荷爾蒙的變化,除此之外,運動讓人快樂的人體機轉,可能還有許多未知的部分有待研究。




找樂子 男女大不同

一個人有多快樂,可以用簡單的方程式算出來。

英國心理學家凱洛‧羅斯威爾與暢銷書作家彼特‧柯罕訪問了一千名十八歲以上的英國男女,請受訪者從八十種不同的情境中,選出讓他們感到特別愉快或難過的五種狀況。

研究發現,對英國女性來說,天氣晴朗、與家人團聚、減重成功能帶來最多快樂,但是對男性而言,這些事情帶來的快樂,還比不上性愛、業餘嗜好或支持的球隊獲勝。

羅斯威爾與柯罕認為,快樂可以量化,提出「快樂方程式」。「快樂」等於「個人特質(P)」加上「生存需求(E)」與「高層次需求(H)」。「個人特質」包括人生展望、適應力、復原力等要素;「生存需求」包括健康、友誼、財務穩定性;「高層次需求」包括自尊、內心的期待與企圖、幽默感。




快樂唾手得 「希望有人懂我」

快樂是什麼?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表示,快樂其實唾手可得,人際關係好的人快樂指數較高,每個人都有「與人分享」的欲望,不論悲喜都希望有人傾聽或傾訴,「希望有人懂我」。

朱開玉說,


穩定的家庭與人際關係,


會讓人快樂指數高。


覺得有人關心,


有被需要的感覺,


自然覺得快樂。 



培養固定興趣嗜好,


快樂指數也高





朱開玉說,當專注做某嗜好時可忘卻煩惱,興趣也可滋潤心靈,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佛光山都監院長慧傳法師認為,「快樂」是心中常保持一種愉快的感覺,沒有煩惱。在想法上「轉念」、「放下」、「知足」。

慧傳法師說,所謂「快樂」,是指心靈中沒有很多的負擔,快樂的感覺若一直維持很久,而不是短暫的快樂時,即使遇到不快樂的事,也很快樂時,這是「幸福」。

世人常碰到外在的名利、財勢的誘惑,他表示「放下」是最好的不二法門,星雲大師曾說「放下自在」,就是要人放下榮辱、得失、名利、欲望等。他說「知足」也是另一個要修習的功課,當認知到享有比擁有還要富足時,就是知足。





快樂吃出來 嘗點「甜」頭解壓

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說,壓力造成的不快樂,可以吃蛋糕或巧克力等甜食來解壓;如果是情緒緊張不安造成不快樂,喝茶則有助情緒穩定。

但陳珮蓉提醒,飲食均衡才是快樂的泉源,現代人不快樂的來源,也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造成的,例如吃太多、太鹹、太甜,容易造成肥胖,也會讓人不快樂,飲食不均衡如缺乏蔬菜水果等纖維,則會引發便秘,也會讓人不快樂。

【編譯王先棠/綜合外電報導】心情愉快與身體健康有密切關係,研究也證實感冒、心臟病、腎臟病與情緒的關係,發現情緒積極正面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

南加州凱薩永久醫療中心的艾伯特‧雷伊醫師說:「毫無疑問,態度正面積極的人血壓較低、病痛較少、體內膽固醇較少,對大部分的傳染病也有較強的抵抗力。積極的人就算生病了,也能快速康復。」

為了瞭解情緒與免疫力的關連,卡內基美隆大學心理學教授薛爾頓‧科罕最近實驗,用鼻病毒與流行性感冒病毒,安排自願接受測試者生病,並隔離觀察其症狀。

研究顯示,情緒正面積極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就算真的受了感染,也比較不容易出現感冒症狀。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生物學教授安德魯‧史戴托,研究了兩百多位年紀在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之間、住在倫敦的白人男女,發現快樂的心情與身體健康之間確實有某種彼此牽連的「生物學路徑」。

「心情好,心臟也會健康。」史戴托指出,情緒低落,體內「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會上升,罹患心臟病機率可能增加。但是心情愉快的人就比較低。





醫師教師… 鐵飯碗也不快樂
上班族壓力大,快樂不起來,年輕人選擇到郊外放鬆心情紓壓,或者根脆選擇SOHO族,自訂上下班時間,快樂逍遙。
圖/沈真圭提供

財富和穩定,不一定是快樂的保證。根據調查,一般公認高所得的醫師和有保障的教師,很多人還是覺得不快樂。

台中的醫界曾做過一個問卷,發現只有三成的醫生覺得快樂,二成五的醫生覺得不快樂;應該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的醫生,近年來也不斷傳出自殺案例。這些現代華佗的精神壓力來源包括健保制度、醫病關係,甚至有六成五的醫生認為收入比一年前減少。

「台灣需要快樂的醫生,才會有快樂的病人和家屬,才會有快樂的社會和各行各業。」成大醫學院教授林啟楨說,要達到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因為醫改就和教改一樣,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同樣的,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年才做的調查,半數老師自認憂鬱指數偏高,更有高達九成六的老師認為教改不能減輕學生壓力。

劉老師在台北一個知名小學任教,她覺得教育政策的不確定是老師不快樂的最大原因,而且日漸加重的行政負擔,也讓她感到老師已經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鐵飯碗」。

每天為民眾傳遞資訊的記者,也不快樂。1111人力銀行今年八月做的調查,近四成記者感到不快樂,快樂的不到三成,更別說有八成四的記者有過轉業的念頭。「工作時間長、休假不固定,壓力大,又沒辦法和家人一樣作息。」在媒體工作的陳小姐無奈的抱怨她所選擇的職業。

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快樂,台灣並非特例,因為大陸的中國人民大學所做的「二○○六年中國上班族工作和諧指數調查」,教師、醫生護士、編輯記者也是最不快樂的前三名。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工作還是比失業好。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可以證明:無業者有將近四成五的憂鬱情緒最需要協助,相較之下,軍公教的憂鬱情緒還是最低,不到一成。

整體而言,台灣的上班族真的不怎麼快樂。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自認非常快樂和快樂的,只占不到二成;但感到不快樂和非常不快樂的,竟然將近五成。

許多身為企業中堅、負責主要營運成敗責任的四、五年級,常常在做夢時被「年度營運成長目標」給嚇醒。

上班族不快樂,也許和公司環境有關,但薪水絕對是重要因素。根據兼差人力網JCase的「上班族貧窮痛苦指數」調查,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認為自己是貧窮一族,因為收入少、還縮水,要不就是因為物價上漲導致開支變大。

也有一種「相對性」快樂。南部上班族的快樂指數就較北部來得高。兩年前離開台北,回到台南上班的光電工程師小葉最近毅然應公司要求到南科分公司上班,也搬回老家台南,「整個的生活品質都變好啦!」小葉說,現在工程師的薪水也很普通,但上班族所求的,也不過是一家人在一起過著溫飽生活,「這才是快樂指數成長的基本要素。」

如果你還是無法改善工作條件,104人力銀行經理方光瑋建議,「提升個人EQ,是當今職場生存的第一法則。」 (三之二)

【2006/12/30 聯合報】@




樂在工作 休閒行業比較行

什麼職業比較快樂?根據南韓一項政府報告顯示,攝影師、飛行員和酒吧服務生是最讓人快樂的職業。平常光鮮亮麗的模特兒,以及醫生和工程師,最讓南韓人感到辛苦。

英國一家旅遊業者去年調查發現,美容師、園藝業者、髮型設計師等休閒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快樂指數最高,最低的是公務員、律師和藥劑師。

英國巴斯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今年三月發表針對孟加拉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孟加拉人的快樂指數高低與社經地位成正比。

百分之卅一點五的有錢人自認非常快樂,社經地位中等者有百分之十五點八如此認為,窮人只有百分之四點七自認快樂。

【2006/12/30 聯合報



悶悶不樂 藝術創作的泉源

不快樂雖然令人苦悶,但常常是創作靈感的來源。

卅七歲那年,繪本作家幾米得了血癌,躺在榮總做痛苦的化療。沒想到,這場疾病最後卻送給他一個大禮。得病前,幾米畫了十幾年的插圖,始終沒沒無聞。病中他歷經病痛煎熬、生死關頭,「痛苦」卻在此時賜他創作的神秘力量。

很多音樂家也是如此。鋼琴家陳郁秀攀上事業高峰、當上師大藝術學院院長時,夫婿盧修一因肺癌辭世,她經常失神地坐在家中客廳,直到天黑,日子過得極不快樂。陳郁秀說,音樂是她的宗教,每當生命轉折、痛不欲生時,她總是彈奏李斯特的「愛之夢」、德布西的「棕髮少女」,任由十指滑動,忘卻現實的痛苦。

【2006/12/30 聯合報】@




看看這幾位快樂的人

沈真圭 網拍土豆小鋪店長

我24歲,四年前踏入網拍、兩年前成立公司,現在是土豆小鋪六個員工的老闆。我比別人幸運,早早知道自己想走的路,從一周賣不出一件到上千件,這樣得到的快樂也不容易被取代。

邱慶禧 南投生活重建協會理事長

九二一我的機車行全倒,開始每天買菜為老人送餐,照顧弱勢。我國中畢業,受邀在大學開課,想來就覺得帥。

林聰吉 淡大助理教授

十年前被宣判將失明,今年九月陷入黑暗。扔掉駕照、送走電影光碟及相機,重新學習閱讀、旅行、講課。我很快樂。

李芳珊 台大醫院護理長

在醫院工作,看盡生老病死。但我經常告訴自己,快樂與不快樂是我們可以自己定義的,如果能想辦法從每件事找到正向面,每天都可以很快樂。

王水深 台大心臟外科教授

在醫院工作,有快樂、也有不快樂的時候。我幫生命垂危病人手術挽回生命,會覺得很快樂。但若不能挽救年輕的生命,則是我最不快樂的時候。




和平基金會:台灣自殺率世界第二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今天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台灣自殺率世界第二。台灣資料也顯示,過去六年自殺人數是九二一地震死亡人數的七倍,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去年較前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二點九,主因是貧窮失業與卡債。

今天是和平基金會訂定的「和好日」,基金會下午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走出仇怨,攜手和好」活動,公布統計數據,邀請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作家朱天心、前勞工陣線主席劉渤、中華電信公司董事長賀陳旦以及台灣外籍新娘與原住民共襄盛舉,呼籲社會放下仇恨,學習傾聽不同聲音。

劉渤指出,台灣的自殺與刑事案件逐年攀升令人憂心,自殺已經由成人擴大至學生族群,由個人擴散至父母攜帶子女,自殺的原因也不似以往以感情糾紛為主,而是社會問題例如貧窮、卡債,顯示台灣人民越來越不快樂。

基金會表示,衛生署自殺防禦中心統計也顯示,一九九二至二零零五年間,父母攜子自殺事件共一百九十八件,且從一年一件攀升到一年最高三十八件,上升比例超過自殺率上升曲線,其中百分之五十一點五選擇以燒炭自殺方式結束生命。

台灣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土皆)表示,台灣社會充滿仇恨與對外來族群的不瞭解,希望歲末年終之際,每個人可以反省自己,放下仇恨,和別人和好也釋放自己,學習尊重多元與包容差異。

廖咸浩呼籲,「和好」的概念必須落實到生活的細節。文化雖然在推展過程中會有衝突,但是最終目標是找到和諧,衝突來自於社會中充斥的各種慾望,如果把慾望由物質滿足單純到追求文化,「簡化慾望,就會有幸福的感覺。」

賀陳旦表示,明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解嚴也屆滿二十年,對台灣社會祥和有重大意義。尤其台灣的外籍配偶已達四十萬,顯示台灣有大量不同背景的住民與新一代台灣之子,台灣人應該學習廣開胸懷,接受不同意見,理解文化包容的意義。

【2006/12/30 中央社



老而不安 死亡率高1.5倍

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自覺不快樂、不健康的老人,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一點五倍到兩倍,國衛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副研究員許志成表示,老人如果常抱怨健康不好、不快樂,家人應協助找出原因。

許志成昨天在國衛院舉辦的研討會發表「老年人自覺健康與死亡率的關係及其性別差異」的研究報告,他從九十年起追蹤四年,以隨機抽樣抽取全台灣一千八百五十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做研究對象,請老人回答有關身體、心理健康等八個項目的卅六個問題。

許志成表示,問卷的問題在心理健康方面,問老人「你快不快樂?」、「是否憂鬱?」、「活力好不好?」等問題,身體健康部分,則會問老人是否能爬一層樓的樓梯等問題。

許志成分析,總體而言,在八個測量的項目上,自覺心理與身體較快樂健康的老人,於研究追蹤的四年期間,死亡率比自覺心理與身體不快樂健康的老人來得低,這種關聯性在男性老人身上表現得比女性老人更顯著。

許志成指出,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的老人,死亡率是沒有規律運動的老人的一半;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行為,也會讓老人活得更久,過去一年有做老人健康檢查的老人,死亡率也是沒有做的老人的一半。

許志成表示,家中老人如果經常抱怨身體疼痛、不健康、心情鬱悶不快樂,家屬應該與老人談談。許志成指出,如果老人抱怨不快樂不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問題,家屬就應該帶老人就醫治療;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問題,應該多陪伴老人,鼓勵老人多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




庾澄慶:快樂 做自己想做的事

銀幕上搞笑、舞台上高歌「快樂」,為大家帶來歡笑的藝人,真的快樂嗎?

「我快樂嗎?我很快樂!」庾澄慶說,曾唱過「快樂頌」的庾澄慶,對於快樂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現在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音樂對他而言,既是興趣又是工作,還能賺取生活所需,有什麼比這更讓人快樂?

 

「家人都在身邊,


我又能做想做的事,


已經很值得珍惜了。」



庾澄慶說,雖然大環境不景氣,但他還能盡情創作,發片時大膽嘗試煙熏妝,公司也沒意見,讓他非常感謝。

庾澄慶說,很多歌手因銷售、盜版等等壓力,感到不快樂,但他認為:「快樂都是自己給的,不管別人反應如何,真正的快樂只有自己能懂。」他不忘開自己玩笑:「我今年水痘也出完了,現在是個快樂的大人啦!」

港星周星馳拍出許多讓人看了開懷大笑的電影。私底下,卻是個嚴肅的人,問他銀幕上製造快樂,自己快不快樂?他說:「觀眾喜歡我的電影,我就快樂。」

從小就愛李小龍,沒事自己練功夫的周星馳,一直想拍功夫電影。不知怎的,觀眾看到他就想笑。周星馳說:「我拍的電影其實是很嚴肅、正經的題材,可是觀眾還是認為我拍的是喜劇電影。」無心插柳柳成蔭,周星馳成了華裔喜劇巨星,觀眾喜歡他拍喜劇片,他也就以此為志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anks777lo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